豆干换豪宅!鄂西深藏2万㎡国宝 揭秘李氏逆天改命史!大水井_李廷龙_建筑_庄园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09

在湖北鄂西的莽莽群山中,藏着一处不寻常的村落。它是长江中下游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,它不仅体现了土家族建筑中的精髓,还融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,因此被誉为土家族最璀璨的文化瑰宝,中国家4A级景区。可曾想到,建造这么庞大庄园的人却是售卖豆干,售土酒起家。今天我就用镜头带着大家走进这里,赏建筑瑰宝,聊大水井的故事。

大水井景区位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,它是由李氏庄园、李氏宗祠及李盖五庄园共同组成的古建筑群,总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。

李氏宗祠及庄园修建于1924年,天井24个,房间174间,其建筑宏伟壮观,装饰奢华考究,在设计上巧妙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与土家族建筑特色,完美的融于一体。庄园中的主体建筑中,柱头、穿梁之上多见精工镂空雕花与色彩明艳的彩绘;飞檐与屋脊则以青花碎瓷片镶嵌出各式精美图案。阁楼窗棂,皆雕刻着构思精巧、笔墨流畅的花鸟虫鱼纹样。

展开剩余83%

天井之内,莲花造型的消防水池与造型别致的石制花坛相映成趣;庭院醒目之处,浮雕石刻与楹联题刻点缀其间,均保存完好。鉴于其杰出的历史与艺术价值,2002年,国务院将李氏宗祠、李氏庄园及李盖五宅院三部分合并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当您走进这里,山风漫卷过青石院坝,掠过飞檐翘角彩楼,手触斑驳城墙之时,或许很多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,那么这么雄伟的建筑是谁建造?背后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?为什么说这里承载了中国近代一个大家族的悲喜哀乐?看官莫急,听我娓娓道来。

说到大水井村,就不能不提到一位湖南人李廷龙。1743年李廷龙生于湖南岳州,可以说那时的李廷龙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,虽称不上家境殷实,但祖上留下的土地足以养活一家人。但俗话说,天有不测风云,1761年湖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灾,导致灾民遍地,哀鸿遍野。

时年18岁的李廷龙为了保住全家的性命,将自己的新婚妻子王氏让与族人,换取盘缠带着年仅14岁的二弟入川求生,没想到兄弟二人刚到巫山县时,二弟李廷虎就因身染痢疾不治身亡,于是李廷龙回到家乡,带着三弟李廷凤二次入川。

这次入川,兄弟两人遇到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,一位姓黄的小业主。两兄弟虽身为黄家的长工,但黄氏却教给他们制作豆干、酿造土酒的方法。几年后李廷龙与当地张姓女子结为连理,不久后兄弟二人的贵人黄氏亡故,为报黄氏恩情,二人主动承担其身后丧葬,并将黄家田产20石捐作祠堂公产,赢得乡邻敬重。

自此兄弟二人开始了自己的营商之路,他们不仅勤劳肯干,而且十分有商业头脑,他们凭借售卖豆干酿酒积累资本购买了田地,并以购荒拓垦后转租收租的模式滚动置地。至乾隆末年,其田产已遍布利川北部、奉节、云阳南部,成为一方大户。

在李廷龙心里一直有个心结,那就是苦于自己没有文化。于是他立誓子孙必读书科举,此后的数年中,子辈李祖兴、祖发、祖盛被送往300里外名师处求学,三人同中秀才,夔州知府亲赴大水井贺喜。

其孙辈“永”字科名更盛,如李永坤中进士,官至贵州知县。至清末废科举,李氏六代共出秀才70余人、廪生10余人、举人1名、进士1名,彻底转型为“川东书香豪族”。

家族显赫,家境殷实的李家早已今非昔比,1846年子孙李祖盛以“家道渐充”建成李氏宗祠,而后1924年李氏子孙李亮清扩建该庄园,1942年李氏子孙李盖五筑“高仰台”私宅。

三代营建形成占地2万㎡的“大水井建筑群”,成为鄂西土汉建筑交融的巅峰之作。解放后,李氏子孙将庄园和财产交于新中国政府……,李氏族人们也各自安置了新家。

山风依旧漫卷青石,掠过飞檐翘角,轻抚着斑驳的城墙。大水井古建筑群,这座矗立在鄂西群山中的“凝固史诗”,早已超越了李氏一族私宅的范畴。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家族从豆干、土酒起家,到诗书传世、营建华厦的跌宕传奇,更深刻地烙印着土汉建筑交融的智慧结晶与时代变迁的沧桑印记。

当游客的脚步叩响古老的石板,当目光流连于精雕细琢的纹样,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砖石,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。

大水井,这处国家瑰宝,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建筑艺术与奋斗精神的永恒见证,继续在时光的长河中,向每一个走近它的人,讲述着关于生存、奋斗、融合与传承的动人篇章。

欢迎关注我,用原创图文打动您,用镜头带您领略中国的美,看尽世界风貌,职业摄影师刘杰,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!

发布于:北京市